中国有一条清晰的路径 建立一个更可持续、更安全和包容的能源未来

通过加快清洁能源转型,中国可在确保主要的经济、创新和就业效益的同时,帮助世界更近一步实现共同的气候目标。

过去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使数以亿计的人民摆脱了贫困,中国亦成为众多行业的领导者。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占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和水泥,然而仅这两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高于欧盟的碳排放总量。

中国计划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体系是中国近90%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能源政策成为中国碳中和转型的核心。国际能源署今日发布的最新报告 ——《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 探讨了中国将如何实现其低碳目标同时保证能源安全及人民的承受能力。报告表明基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活力,实现碳中和所需的投资完全在中国能力范围之内。本报告是对中国政府邀请国际能源署在长期政策战略方面进行合作的回应。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博士说:“中国是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力军,从太阳能发电到电动汽车,中国在现有的许多成功案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国为实现其碳中和目标所做的努力将会促进更广泛的低碳技术蓬勃发展,并在未来几十年内推动大幅削减使用化石燃料。

“但是,真正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我们的路线图显示,中国有办法和能力实现更快速的清洁能源转型,这将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福利,同时也提高了世界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的机会,”比罗尔博士补充,“这种加速转型将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5年后明显下降,为中国在远早于2060年就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可能性。这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益处。”

中国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当前,煤炭占发电量的60%以上,中国仍在国内继续建设燃煤电厂。与此同时,中国年复一年提高太阳能发电能力,多于其他任何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也是全球70%的电动汽车电池产能所在地。

与此同时,实现中国的气候目标不能仅仅依靠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还需要解决源自现有化石燃料电厂、钢厂、水泥窑和其他工业设施的巨大排放。如果中国现有的排放密集型能源基础设施继续以同样方式运作,那么从现在到206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占到控制全球升温1.5℃所需的全球碳预算的三分之一。这尚不包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可能新建的工厂。

这份“中国路线图”指出了一条与中国去年宣布的高远目标相一致的道路,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一路径中,截至2030年的主要减排动力来自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煤炭使用。从2020年到2060年,以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增加7倍,占据全国电力结构的近80%。2030年后,随着新兴创新技术如氢气和碳捕获等的强劲发展,到2060年时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近95%。这些进步将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不断成长的低碳能源技术领域将创造更多的新就业机会,超过衰退的化石燃料行业失去的工作机会。

本路线图还探讨了中国更快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及益处。如果中国加速转型,到2030年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现有水平低20%。除了缓解气候变化影响这一重大益处,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还包括:促进尚未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充分受益的地区发展繁荣,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速转型所需的累计投资与较慢转型所需的投资相近,因此投资需求并非加快转型的障碍。

“这份路线图显示了现有的可能性:中国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建立一个更可持续、更安全和包容的能源未来,”比罗尔博士表示,“在未来数周和数月内,中国将会做出一些重要决策。国际能源署很愿意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分享我们的专业分析成果和来自全球的专业知识,为共同建立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尽力。习近平主席上周宣布中国将停止在海外建设燃煤电厂,这是中国为遏制全球碳排放做出的新贡献,我对此表示欢迎。”